从蓝图到变革:两会提案如何塑造中国数字经济底层逻辑
站在2025年的年中回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20位代表委员围绕区块链、元宇宙、数字人民币三大数字经济核心领域提交的提案,恰似为中国数字技术治理与产业融合绘制的一张「施工蓝图」。时隔一年,这些提案不仅勾勒出技术落地与监管创新的清晰路径,更在实践中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结构性变革。本文结合政策实施的后续进展与行业动态,从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双重视角,探讨这些提案如何塑造中国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
一、整体框架: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搭建
2024年两会闭幕后,20位代表委员聚焦区块链、元宇宙、数字人民币的提案,逐步形成了「技术落地—监管创新—立法完善」的三维治理框架。区块链领域强调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覆盖产业协同、公共服务、绿色经济等场景;元宇宙方向确立「创新与监管并行」基调,呼吁加强底层技术攻关与风险防控;数字人民币则以立法保障与普惠性提升为核心,夯实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基础与应用生态。这些提案既回应了当时数字经济发展的痛点,也为后续政策落地提供了理论储备。
二、区块链:从提案到实践的产业融合进阶
2.1 核心方向: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多维探索
2024年两会关于区块链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提案,在过去一年中逐步转化为具体的落地项目。以腾讯云提出的「数字科技向传统产业外溢」理念为例,「区块链+外贸」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10月,中国启动国家级「一带一路」超大规模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贸易单证的数字化流转,提升沿线国家供应链效率。这一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港澳数字生态圈」构想形成呼应,目前已在深圳前海、横琴粤澳等试点区域实现物流链、贸易链与监管链的「三链互通」。
2.2 公共服务与绿色经济场景落地
对外经贸大学沈丹阳提出的「区块链+社保共治」设想,在部分新就业形态聚集的城市率先试点。例如,杭州、成都等地搭建区块链社保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匹配用工数据与社保记录,解决了灵活就业群体参保难、权益追溯难的问题。绿色经济领域,宁德时代联合远景能源关于「区块链绿电确权」的提案,推动了全国统一绿证交易平台上线。截至2025年6月,该平台累计完成1.2万亿元绿电交易,区块链技术确保每笔绿电来源可追溯,为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的衔接提供技术支撑。
2.3 数据要素市场的技术突破
中信资本张懿宸倡导的「隐私计算与区块链融合」方向,在数据交易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12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平台,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累计促成数据交易规模超50亿元。这一实践既回应了提案中「探索数据交易价值体系」的呼吁,也为解决数据权属争议提供了技术方案。
三、元宇宙:监管框架与技术攻坚的双向推进
3.1 技术基础建设:底层技术攻关的阶段性成果
2024年两会关于元宇宙底层技术研发的提案,推动了国家级研发体系的建立。由工信部牵头成立的「元宇宙核心技术攻关小组」,已在芯片、交互算法等领域取得突破:国产元宇宙专用芯片「麒麟视窗」于2025年3月流片成功,算力较国际同类产品提升40%;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渲染技术,将元宇宙场景延迟从50毫秒降低至20毫秒,接近实时交互标准。这些进展印证了「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提案的前瞻性。
3.2 监管与治理:风险防控体系的初步构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提出的「元宇宙监管治理体系」构想,在政策层面逐步落地。2024年8月,国家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元宇宙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虚拟资产交易、用户数据存储等领域的监管红线。例如,规定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属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遏制了借元宇宙概念的投机炒作。同时,上海、深圳等地试点「元宇宙企业白名单」制度,对符合「以虚强实」导向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引导产业向实体经济赋能聚集。
3.3 立法前瞻:虚拟经济治理的制度储备
刘强东提出的「元宇宙中国顶层设计」提案,推动了相关立法进程。2025年1月,《虚拟数字经济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首次对虚拟身份认证、数字资产确权、平台责任等作出系统性规定。尽管正式立法仍在推进中,但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在元宇宙治理规则建设上的主动性,与张颖「构建中国特色数字空间治理规则」的建议形成政策闭环。
四、数字人民币:立法突破与普惠生态的拓展
4.1 立法保障:制度框架的逐步完善
2024年两会代表提出的数字人民币立法建议,在过去一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12月,《人民币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交审议,明确数字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并对发行流程、反洗钱机制作出细化规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法定数字货币相关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将擅自发行数字人民币等行为纳入刑法规制,呼应了「加强刑事规制」的提案。这些立法行动夯实了数字人民币的法治基础。
4.2 普惠场景:从试点到规模化应用
陈雨露提出的「信用卡绑定与跨境支付」建议,已在数字人民币APP升级中实现。截至2025年5月,数字人民币钱包已支持主流银行信用卡绑定,跨境支付场景扩展至东盟十国,累计处理业务超300万笔,金额达500亿元人民币。民生领域,倪闽景建议的「政府场景开放」成效显著:全国90%以上的社保、税费缴纳已支持数字人民币,北京、广州等地的地铁、医院实现全场景覆盖。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三农」群体的硬钱包试点在四川、宁夏等地展开,通过离线支付功能解决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问题。
4.3 技术创新: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平衡
民建中央提出的「数据存储机制与跨渠道支付」建议,推动了数字人民币技术迭代。2025年4月,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3.0版本,引入联邦学习技术实现交易数据「本地计算、联合建模」,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满足监管需求。此外,跨境支付清算系统(CIPS)与数字人民币的对接测试完成,为未来全球数字货币清算网络的构建奠定基础。
五、政策建议的延续与升级
从实践反馈看,2024年两会提案的落地仍面临挑战:区块链在中小企业的渗透率不足20%,元宇宙内容生态仍显单薄,数字人民币在跨境场景的法律障碍尚未完全解决。未来政策需在以下方向深化:
1. 区块链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区块链+转型」的补贴力度,建立行业标准体系,推动跨链互操作技术研发。
2. 元宇宙领域:设立国家级内容创作基金,鼓励「元宇宙+文旅」「元宇宙+教育」等应用创新,同时加快制定数据权属、虚拟资产交易等领域的司法解释。
3. 数字人民币领域: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货币跨境清算试点,探索数字人民币与其他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互操作性,完善跨境监管协作机制。
结论:数字经济治理的中国模式探索
回望2024年两会提案,其价值不仅在于具体措施的落地,更在于确立了「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并重」「制度供给与产业需求协同」的治理逻辑。过去一年,区块链的产业渗透、元宇宙的监管破题、数字人民币的生态拓展,均体现了这一逻辑的实践成效。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加剧,中国在数字技术治理中展现的「顶层设计—立法跟进—场景创新」三位一体模式,或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治理范式。而如何在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之间持续寻求平衡,仍是下一阶段政策优化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