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拟放宽公链加密资产资本要求,2026年实施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发布了一份监管草案,计划自2026年初起,对符合条件的加密资产实施更宽松的资本要求。该草案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最新的全球资本标准,特别聚焦于“公链”上的加密资产。
草案明确指出,若加密资产运行于公链,且发行方具备完善的风控机制,银行将可以较低的资本准备金持有这类资产。这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也为其操作提供了更大空间。
接下来,文章将从三大维度深入解析这一政策:首先介绍香港金管局最新监管草案的背景,其次阐明公链加密资产与资本门槛之间的关联,最后预告政策落地的关键方向与时间节点。
公链加密资产迎重大利好:银行能省多少资金?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发布监管草案,计划自2026年初起,对符合条件的加密资产实施更宽松的资本要求。该草案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制定的全球资本标准,特别聚焦于“公链”上的加密资产。
根据BCBS分类体系,运行于公链的加密资产,若发行方具备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银行即可以较低的资本准备金持有。此举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也为其操作提供了更大空间。
资本准备金的下调需满足两大前提:一是资产必须基于公链运行,二是发行方需建立并落实严格的风控体系。只有同时符合这两项条件,银行才能享受更优惠的资本计算方式。
风控机制的完善对银行资金成本具有直接影响。通过优化资产分类和风险计量方法,银行可以减少为持有加密资产而预留的资金,从而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业务灵活性。
2026年新规倒计时:银行如何调整风控算盘?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发布的监管草案,计划于2026年初正式实施。该草案紧密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的全球资本规范,为银行在加密资产领域提供了更清晰的合规路径。
根据草案内容,HKMA将细化加密资产的分类标准与风险计算方法。这意味着银行在持有加密资产时,可以依据自身风险控制能力调整持仓,前提是必须符合国际规范。这一举措不仅帮助银行降低资金成本,也为其操作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香港近年加速推进加密金融制度建设,涵盖交易所运营和稳定币发行等多个领域。今年8月,香港证监会(SFC)进一步要求持牌交易所加强客户资产保管和风险防护,同时禁止冷钱包使用智能合约,以强化资产安全。这些措施凸显了香港在加密监管方面的开放性,与内地持续禁止加密交易和挖矿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银行需在2026年新规落地前,完成自身风控体系的升级和调整,以充分利用政策带来的资本优势。
加密合规大跃进:从交易所到稳定币的全链条监管
香港近年来积极推动加密金融制度建设,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合规路径。不仅针对加密货币交易所和稳定币发行商推出明确的监管框架,还在今年8月进一步强化了资产保管标准。
香港证监会要求持牌交易所必须加强客户资产的保管和风险防护措施。同时,新出台的加密资产托管标准规定了更严格的安全规范,明确禁止冷钱包使用智能合约,以全面提升资产保护水平。
与内地持续禁止加密交易和挖矿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香港在加密资产监管方面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致力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